關于舉辦“抗逆高產生物學前沿論壇”會議的通知
為深入貫徹國家科技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略,推動生命科學與傳統(tǒng)農業(yè)學科交叉融合,,系統(tǒng)謀劃“十五五”期間抗逆高產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重點發(fā)展方向,,促進學科交叉與產學研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,,我校擬舉辦"抗逆高產生物學前沿論壇"會議。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:
一,、會議時間
2025年4月1-3號。1號報到,,2號全天會議報告,,3號離會
二、會議地點
南校區(qū)交流中心208會議室
三,、會議組織機構
主辦單位:旱區(qū)農業(yè)陜西實驗室
承辦單位: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
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
四、日程安排
時 間 |
內 容 |
||
08:30-9:00 |
校領導致辭,、全重實驗室主任致辭,、合影 |
主持人 |
|
王 存 |
|||
09:00-9:30 |
植物如何平衡光合和抗病 |
劉宏濤 |
劉慧泉 |
09:30-09:50 |
微管細胞骨架調控植物細胞分裂和形態(tài)建成的分子機制 |
劉夏燕 |
|
09:50-10:20 |
植物響應光信號的策略與智慧 |
李繼剛 |
|
10:20-10:30 |
茶歇 |
||
10:30-11:00 |
大豆光周期敏感性與分子育種 |
孔凡江 |
毛虎德 |
11:00-11:20 |
兩類液泡糖轉運蛋白協(xié)同調控著果實中糖的積累能力 |
李明軍 |
|
11:20-11:50 |
葉綠體蛋白的穩(wěn)定性與功能調控機制 |
林榮呈 |
|
12:00-14:00 |
午休 |
||
14:00-14:30 |
植物減數分裂重組的分子機制 |
王應祥 |
劉夏燕 |
14:30-14:50 |
小麥抗旱基因及其分子遺傳機理 |
毛虎德 |
|
14:50-15:20 |
水稻耐熱遺傳基礎解析及應用 |
欽鵬 |
|
15:20-15:40 |
DNA之外:RNA編輯介導的環(huán)境適應與表型創(chuàng)新 |
劉慧泉 |
|
15:40-16:00 |
閉幕式 |
五,、報告人簡介
林榮呈,湘湖實驗室(農業(yè)浙江省實驗室),,研究員,,博士生導師,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,。2008年回國,,先后入選中科院人才計劃、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,、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、國家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,;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,、中國僑界創(chuàng)新人才貢獻獎、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“光生物學杰出貢獻獎”等,。主要從事植物光信號調控與光合作用的研究,,在Science、Nat Commun,、PNAS,、Plant Cell、Mol Plant,、Cell Reports等學術期刊發(fā)表論文90余篇,。曾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長、中科院光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,。兼任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及光合作用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,、中國植物學會理事及智能植物工廠分會會長、中國農學會智慧農業(yè)分會常務委員,、中國科普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。擔任《植物學報》副主編、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,、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,、Seed Biology、Modern Agriculture,、New Crops和《植物生理學報》編委等職,。
孔凡江,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,,博士生導師,。在日本北海道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,。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,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,,廣州市杰出人才,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負責人。主要從事大豆分子遺傳學,、發(fā)育生物學和分子設計育種研究,。在Nature Genetics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PNAS, Current Biology, Molecular Plant, Trends in Plant Science,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, New Phytologist等國際著名期刊發(fā)表論文100多篇。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,,第十五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,,廣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。擔任學術期刊《PNAS》客座編輯,、《Plant Physiology》,、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》、《Molecular Breeding》,、《the Plant Genome》,、《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》等編委。
劉宏濤,,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,,教授,博導,,院長,。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女科學家分會會長。先后獲得國家基金委“杰出青年基金”,、“優(yōu)秀青年基金”,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科技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、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,、上海市“優(yōu)秀學術帶頭人”,、“浦江人才”等項目資助。曾獲“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”,、“中國青年科技獎”,、“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”、“亞太光生物學會青年科學家獎”,、“中科三安光生物學杰出貢獻獎”,、上海市“三八紅旗手”等獎勵。圍繞“光信號調控植物發(fā)育可塑性”這一科學問題開展了系統(tǒng)性研究,,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,。相關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發(fā)表在Cell、Developmental Cell,、Nature Plants,、Nature Structure & Molecular Biology,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EMBO Journal,、PNAS,、Plant Cell等。擔任 Plant Cell, Current Biology,,PNAS (guest editor),,JIPB,中國科學(生命科學),,Plant Communications,,aBiotech雜志編委。
王應祥,,華南農業(yè)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,、南方大豆創(chuàng)新研究院院長、廣東省農業(yè)生物發(fā)育與環(huán)境適應重點實驗室主任,、嶺南現代農業(yè)與生物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研究員,。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,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,,國家基金委“杰出青年”基金,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?,F任“Seed Biology”資深編輯和“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” 副編輯,;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植物細胞委員會副會長;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結構與生殖生物學專業(yè)委員會副主任,;主要從事植物生殖發(fā)育和大豆適應熱帶亞熱帶的分子遺傳基礎及新種質創(chuàng)新研究,,推動“北豆南移”促進我國南北大豆均衡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組織撰寫為《“北豆南移”促進我國南北大豆均衡發(fā)展的可行性調研報告》獲農業(yè)農村部 “十五五”科技發(fā)展論文征集二等獎,。相關研究成果迄今在Annual Review Plant Biology,、Nature Plants、Plant Cell,、PNAS等雜志共發(fā)表SCI論文和綜述70多篇,。
李繼剛,中國農業(yè)大學生物學院教授,,植物抗逆高效全國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長,。2006年畢業(yè)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,獲理學博士學位,;2007年-2013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分子,、細胞與發(fā)育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;2013年受聘為中國農業(yè)大學生物學院教授,。2014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人才項目,,2022年獲得“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”資助,。2020年和2023年分別獲得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頒發(fā)的“衛(wèi)志明青年創(chuàng)新獎”和“光生物學杰出貢獻獎”。主要研究光調控植物逆境響應的分子機制,,包括光敏色素信號轉導和避蔭反應,、光與溫度信號互作、光調控植物耐鹽以及光與ABA信號拮抗的分子機制等,。近年來以通訊作者(包括共同通訊作者)在Nature,、Nat Plants、Mol Plant,、Plant Cell,、EMBO J和PNAS等國際學術期刊發(fā)表論文20余篇,入選2021年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學家,。任國際學術期刊New Crops副主編,,以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、Stress Biology和Seed Biology編委,。
欽鵬,,四川農業(yè)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,農業(yè)生物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,,水稻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,,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。聚焦水稻種質創(chuàng)新,、耐高溫位點挖掘,,機理解析和育種利用。以通訊(含共通訊)在Cell,,Science Advance,,JXB等期刊發(fā)表論文20余篇;主持或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等項目11項,;授權專利16項;主持培育國家審定水稻品種12余個,;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,、川渝科技學術大會特等獎1項;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,、四川“天府青城計劃”天府科技菁英,、成都市“蓉城英才計劃”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、四川省“三區(qū)”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,。
李明軍,,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,科學技術發(fā)展研究院副院長, 教育部青年學者入選者,。2004年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學士學位,,2009年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學位,2010年3月至 2012年3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,。2012年5月至今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,。主要從事蘋果糖酸品質調控領域的研究工作。近年來,,先后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項目,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陜西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10余項,,是陜西省蘋果品質調控與遺傳育種創(chuàng)新團隊負責人,,在Nature Plants、PNAS,、Plant Cell,、Plant Physiol、Plant J,、Plant Biotech J,、Hortic Res等國內外期刊發(fā)表研究論文60余篇,獲陜西高等學??茖W技術優(yōu)秀研究成果獎一等獎,。
劉慧泉,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,、博士生導師,、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。主要從事小麥赤霉菌有性生殖和侵染致病的進化和調控機制研究,,相關成果以第一/通訊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,、PNAS,、Nature Communications,、Genome Research等期刊上發(fā)表學術論文40余篇,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,,農業(yè)部杰出青年農業(yè)科學家,、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(yōu)秀成果特等獎,。研究工作受國家優(yōu)秀青年科學基金,、面上項目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青年拔尖人才,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等資助,。兼任中國菌物學會理事、植物病原菌物專業(yè)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, Epigenetics Insights和New Plant Protection期刊編委,。
毛虎德,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,,博士生導師,,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青年拔尖人才,,陜西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,。聚焦小麥抗旱、耐鹽性狀的遺傳基礎,、分子調控機制與育種利用研究,,以第一/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、Molecular Plant,、Plant Cell等國際著名期刊發(fā)表論文30多篇,;授權國家發(fā)明專利10項;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子課題,、陜西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10余項。成果入選中國科協(xié)優(yōu)秀科技論文,、陜西高等學??茖W技術研究優(yōu)秀成果一等獎等。擔任BMC Plant Biology,、New Crops,、《中國農業(yè)科學》、《植物學報》等期刊青年編委,。
劉夏燕,,教授,博士生導師,。2005年于復旦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,,2010年于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。2010年6月起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,。主要從事植物生長發(fā)育的環(huán)境適應機理研究,,綜合運用正向遺傳學篩選和活細胞動態(tài)成像等技術手段,揭示微管動態(tài)調控植物細胞分裂和形態(tài)建成的新機制,,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Plants,、Plant Cell、New Phytologist,、Plant Physiolog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(fā)表論文多篇,,入選陜西省普通高校杰出青年人才,,獲得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。
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
旱區(qū)農業(yè)陜西實驗室
生命科學學院
2025年3月3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