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綠色發(fā)展與合作共贏國際學術研討會及論文征稿通知
由教育部國別和區(qū)域研究中心—西北農(nóng)林科技大學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和經(jīng)濟管理學院主辦的“2019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綠色發(fā)展與合作共贏國際學術研討會”將于2019年5月11日至14日在我校舉辦,現(xiàn)向全校公開征集與會議相關論文。
一、會議名稱
2019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綠色發(fā)展與合作共贏國際學術研討會(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Win-Win Cooperation along the Silk Road)
二、時間地點
時間:2019年5月11日至14日
地點:陜西楊凌
三、會議主題及議題
(一)會議主題
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綠色發(fā)展與合作共贏
(二)會議議題
本次研討會旨在匯聚中國、哈薩克斯坦、俄羅斯等國高校、科研院所專家共同交流與研討絲路沿線國家社會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、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與科技人文發(fā)展等領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,啟發(fā)絲路沿線國家合作新思路,進而推動綠色發(fā)展與合作共贏目標的實現(xiàn)。主要議題如下:
論域一: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與合作
論域二: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社會經(jīng)濟發(fā)展與合作
論域三: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科技人文發(fā)展與合作
四、投稿須知
請于5月15日之前將論文全文(中文,10000字左右)發(fā)送到[email protected],會后將統(tǒng)一出版論文集。具體投稿規(guī)范如下:
五、投稿規(guī)范
(一)頁面設置
紙張大小為A4,每頁34行,每行44個字符。
(二)論文要素構(gòu)成
論文依次包括以下要素:中文題目、中文摘要、中文關鍵詞、中圖分類號、文獻標識碼、正文、參考文獻、附錄、英文題目、英文摘要。
(三)論文題目、摘要、關鍵詞
中文題目:二號黑體,居中排列。如果中文題目有副題,則副題用三號黑體,且另起一行,居中排列。
中文摘要:“摘要”二字為五號黑體,摘要內(nèi)容為五號楷體。中文摘要500字左右。摘要內(nèi)容應包括論文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、主要研究結(jié)論。
中文關鍵詞:“關鍵詞”三字為五號黑體,關鍵詞內(nèi)容為五號楷體。關鍵詞以3~5個為宜,中間以兩個空格隔開。
中圖分類號:“中圖分類號”五字為五號黑體,分類號內(nèi)容為五號Times New Roman。
文獻標識碼:“文獻標識碼”五字為五號黑體,文獻標識碼內(nèi)容為五號Times New Roman。
英文題目、英文摘要置于文尾,即文后參考文獻列表或附錄之后。英文題目用四號加粗Times New Roman,居中排列。英文摘要內(nèi)容用五號Times New Roman,“Abstract”加粗。
(四)正文各級標題
本刊行文一般采用三級標題,各級標題編號方式分別為:一級標題用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,二級標題用“(一)、(二)、(三)……”,三級標題用“1.、2.、3.……”。
一級標題用小四號黑體,居中排列,獨占一行,不與正文連排。一級標題行距為2倍行距。
二級標題用五號黑體,左縮進兩格,獨占一行,不與正文連排。二級標題行距為單倍行距。
三級標題用五號楷體,左縮進兩格,與正文連排。三級標題行距為單倍行距。
(五)正文文字
除圖、表、公式另有規(guī)定外,正文中漢字為五號宋體,英文、數(shù)字為五號Times New Roman,全部標點符號均為五號宋體。正文行距均為12磅。
(六)圖表
正文圖、表必須分別連續(xù)編號。圖的編號方式為“圖1、圖2、圖3……”。如果一個圖中包括幾個小圖,每個小圖的編號方式為“(a)、(b)、(c)……”。表的編號方式為“表1、表2、表3……”。圖、表與上下文之間空一行。
圖的標題(圖題)用小五號黑體,位于圖正下方,且居中排列。圖居中排列,用黑白色描繪(勿用彩色),圖中漢字用小五號宋體,英文、數(shù)字用小五號Times New Roman。如為坐標圖,縱坐標軸名稱、單位齊全。
表的標題(表題)用小五號黑體,位于表上方,表的編號左縮進兩格,表題居中排列。表格一律使用簡明型,表中漢字用小五號宋體,英文、數(shù)字用小五號Times New Roman,標點符號用小五號宋體。表中左側(cè)第一列的內(nèi)容左對齊,上下居中排列,其余各列的內(nèi)容均左右居中、上下居中排列。對于描述統(tǒng)計表格、經(jīng)濟計量模型估計結(jié)果表格及其他表格,表中所列計算或估計結(jié)果的數(shù)字如果有小數(shù),小數(shù)點后保留位數(shù)盡量保持一致。表中數(shù)字右側(cè)顯著性符號“*、**、***”設為上標格式。經(jīng)濟計量模型估計結(jié)果表格中如果列有假設檢驗結(jié)果,須將統(tǒng)計檢驗名稱、統(tǒng)計值、p值分為三行從上到下依次列出,其中統(tǒng)計檢驗名稱左對齊,統(tǒng)計值、p值左對齊空一格。
圖、表注釋、資料來源位于圖、表底部,不要設為腳注,左縮進兩格,漢字為小五號宋體,英文、數(shù)字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。對于整個表格的注釋,編號方式為“①、②、③……;對于表中具體內(nèi)容的注釋,編號方式為“a、b、c……”,字母編號在表中相應位置處用上標格式。
(七)公式
論文中公式必須連續(xù)編號,公式的編號方式為“(1)、(2)、(3)……”。
公式均用Mathtype 6.0 Equation輸入,正文中公式字號為12pt,表格和腳注中公式字號為10pt,變量均用斜體,公式居中排列,公式編號右對齊。論文中列出公式后,應另起一行,對公式中出現(xiàn)的變量、代碼的含義進行解釋說明。公式中變量、代碼在正文文字中出現(xiàn)時,也應用Mathtype 6.0 Equation輸入,且用斜體。
(八)注釋
注釋一般是對圖、表內(nèi)容或正文文字的補充說明。本刊注釋分為兩種:一是圖、表注釋,二是正文文字注釋。圖、表注釋格式規(guī)范如前所述,正文文字注釋則是在正文相應文字處插入腳注,腳注每頁重新編號,編號方式為“①、②、③……”,腳注中漢字用小五號宋體,英文、數(shù)字為小號Times New Roman,標點符號為小號宋體。腳注內(nèi)容如果是正文內(nèi)容的資料來源,作為資料來源的文獻體例規(guī)范與文后參考文獻的體例規(guī)范相同。
(九)參考文獻
正文所引用參考文獻須在文后列出,文后所列參考文獻應在前文中實際引用。
在正文中,參考文獻一般采用“作者姓名(編著年份)”或“(作者姓名,編著年份)”的格式,如有必要,可在編著年份后注明頁碼。中文作者如果為兩人,應寫出兩位作者的姓名并在中間加頓號;中文作者三人及三人以上,僅寫出第一作者加“等”字。英文作者如果為兩人,應寫出兩位作者的姓并在中間加“and”;英文作者如果為三人及三人以上,僅寫出第一作者的姓加“et al.”。同時引用多篇文獻時,可在一個括號中一起注明,不同作者的文獻用分號分開;同時引用一位作者的多篇文獻時,可在一個括號內(nèi)注明,不同文獻之間用逗號分開;同時引用一位作者同一年份的多年文章時,須在年份后緊跟“a、b、c……”區(qū)分不同的文獻。
在文后參考文獻列表中,“參考文獻”四字為小五號黑體,左縮進兩格,且獨占一行。全部參考文獻左縮進兩格,按照先中文、后英文排列,并用“1.、2.、3. ……”排序;對于中英文參考文獻,分別按照拼音或字母升序排列。所列參考文獻中漢字為小五號宋體,英文、數(shù)字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,中文文獻中標點符號為小五號宋體,英文文獻中標點符號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。
對于不同的參考文獻類型,體例規(guī)范如下所示:
1.期刊論文
(1)中文期刊論文。體例:作者姓名,年份:《論文題目》,《刊名》第××卷第××期。
例:蔡昉、王美艷,2007:《農(nóng)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——一個反設事實法的應用》,《中國農(nóng)村經(jīng)濟》第10期。
(2)英文期刊論文。體例:作者姓名, 年份, “論文題目”, 刊名, 卷(期): ××-××. 須注意的是:英文文獻第一作者的姓在前、名在后(名用縮寫,并用實心點標明),姓、名之間用逗號隔開;其余作者的名、姓順序不變,名在前,姓在后,中間不用標點符號隔開。
例:Aaberge, R., M. Mogstad, and V. Peragine, 2011, “Measuring Long-term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”,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, 95(3-4): 193-204.
2.著作
(1)中文著作。體例:作者姓名,年份:《著作題目》,出版地:出版社。
例:蔡昉、都陽、王美艷,2003:《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(jīng)濟學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(2)英文著作。體例:作者姓名, 年份, 書名, 出版地: 出版社。
例:Feenstra, R. C., 2004,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: Theory and Evidence, Princeton, N.J.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.
(3)譯文著作。體例:作者姓名,年份:《著作題目》,××譯,出版地:出版社。作者姓名直接寫中文譯名,也可以在中文譯名后加括號用外文注明作者原姓名,出版年份僅注所引文獻中譯本的出版年份。
例:亞當•斯密,2011:《國富論》,郭大力、王亞南譯,南京:譯林出版社。
3.工作論文
(1)中文工作論文。體例:作者姓名,年份:《論文題目》,組織機構(gòu)名稱(如××大學××學院)工作論文(編號),文獻來源或網(wǎng)址。
例:余淼杰、崔曉敏,2016:《我國的產(chǎn)能過剩及其衡量方法》,北京大學國家發(fā)展研究院工作論文No.C2016009,http://www.nsd.pku.edu.cn/publications/tlg/tlg2015/2016/0905/27159.html。
(2)英文工作論文。體例:作者姓名, 年份, “論文題目”, 組織機構(gòu)名稱(如××大學××學院)工作論文(編號), 文獻來源或網(wǎng)址.
例:Wei, S., and Y. Wu, 2001, “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: Evidence from withinChina”, NBER Working Paper 8611, http: www.nber.org/papers/w8611.
4.析出文獻
(1)中文析出文獻。體例:析出文獻作者姓名,年份:《析出文獻題目》,載源文獻作者姓名(編)《源文獻題目》,出版地:出版社,第××-××頁。
例:史泰麗、岳希明、別雍•古斯塔夫森、李實,2008:《中國城鄉(xiāng)之間收入差距分析》,載李實、史泰麗、別雍•古斯塔夫森(編)《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》,北京: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,第120-166頁。
(2)英文析出文獻。體例:析出文獻作者姓名, 年份, “析出文獻題目”, in源文獻作者姓名(eds.) 源文獻題目, 出版地: 出版社, pp.××-××.
例:Li, S., and C. Luo, 2010, “Reestimat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inChina”, in M. K. Whyte (eds.) One Country, Two Societies: Rural-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China,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pp. 105-121.
(十)其他
論文用Office2003排版,論文中重要變量、重要概念及重要詞匯的語言表達要保持前后一致,避免隨意性。
圖、表資料來源和文字腳注資料來源的體例規(guī)范參照文后參考文獻,一般應包括編著者、年份、文獻題名、出版地、出版社、起始頁碼等。如為網(wǎng)絡資源,須注明網(wǎng)址鏈接。
表示數(shù)字范圍的連接符號用插入符號“~”而不用鍵盤符號“——”、“-”等。
西北農(nóng)林科技大學經(jīng)濟管理學院
2019年4月30日
編輯:0
終審:0